
http://3why2how।blogspot.com/
摘自:第一財經日報
從公眾、員工與富有見識的經理人的反饋中
總結出一些影響到跨國公司影響力的規則:
- 規則一:關注民生,獲得名聲。在商言商,但是成功的跨國公司也在重商之外表現出關注本地社會發展的熱情與專門努力,畢竟跨國公司的成長資源——人才、市場、配套政策沒有一樣是現成的,積極參與才能獲得更好的發言權與改善資源的獲得與利用能力。
- 規則二:高新管理,高新魅力。融合本地消費需求與國際趨勢,在產品上不斷推陳出新;結合本地員工需求發展與國際管理規範,不斷革新管理措施,那些富有變革精神的企業在影響力資源方面表現得更有活力。
- 規則三:獲得年輕人,獲得眾人心。在獨生子女一代成為社會就業與消費生力軍並且表現出對於上一代的廣泛動員力的時候,那些具有年輕文化樣式,富有挑戰精神,動員全球資源塑造青春化產品、服務與文化的跨國品牌最受推崇。
- 規則四:積極塑造文化者收穫積極的反應。文化優越、文化驕傲、行為消極的公司在這樣一個快速成長的樂觀市場上,會處在資源選擇的劣勢,正面的社會反應集中在那些開放、主動、關愛、謙卑、分享、參與式的企業身上。
- 規則五:最熱的IT得到最熱的眼光。IT類的企業得到最熱的關注度,這部分是因為信息技術總是處在產業技術革新與資本市場奉迎的風口浪尖,部分是由於網絡技術的發展空間在日益拓展,部分是由於在這個領域管理創新最為活潑。
- 規則六:外部社會認同是內部員工空間的投射。與單一注重外部顧客滿意度的傳統營銷原理不同,影響力規則顯示外部社會的形象認同與內部員工群體因獲得發展空間與成長資源而形成的高滿意度高度一致。
- 規則七:文化多元容納能力決定管理模式影響力。無論來自法國、日本、中國,單一的文化主導不能形成富有影響力的跨文化管理模式,開放性學習、多元管理團隊、培植最接近市場的本地化人才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本地社會對該企業的友好度。
- 規則八:注重長線管理的企業獲得持續影響力。那些連續上榜的企業的一個重要的經驗是,公眾與員工體會到他們在資源培養、客戶策略、社會環境投入方面的長期目光與持續努力。
- 規則九:美化能力是增加影響力的重要附加值。從產品工藝設計、服務包裝到媒體運用,那些藝術性的、專業的、具有高度策略目光的企業美化行為,再配上強勁的市場表現,可以有效地強化生活優裕度日漸提高、見識面日廣的中國人對企業的好感。
- 規則十:競爭力本身就是美的。在可樂、汽車、IT領域,多個競爭性的對手共同上榜,相反壟斷性的企業更容易引起反感。壟斷可以導致獨特的商業利潤空間,但在社會感受中,競爭與容納競爭才是更為優雅的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