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篇 城鄉評論
面對全球化過程中 台北市的都市現實(四之三) 文/夏鑄九
2.台北都會區的角色
就人口與產業的角度來看,北台都會區域的確出現明顯的集中化,但若在北台都會區域內,則發現空間的集中與蔓延,同時並行。製造業逐漸從台北都會區遷移,尤 其是勞力密集的下游產業,但是服務業,尤其是生產者服務業,則越來越集中於台北都會區,甚至走台北市本身。搭配集團企業總部大都集中於台北市,以及台灣集 團企業進行全球佈局的策略等資料,可以明顯看到至少就台灣的集團企業來說,台北市的確已經是運籌中心。
但是,問題不在於台北能否或是否為台商的運籌中心,而是台北在全球經濟的位置上,或者將範圍縮小到亞太地區,能否順利扮演這樣的角色?能否具有兢爭力?能否成為台灣主要領導產業繼續維持優勢的後盾?
3.小結
在台灣,一個都市連續體,由台北到高雄,沿著台灣西海岸,以三個都會區為中心,其中尤以北台區域為首要核心,聯繫起城市、城郊與城鎮。就人口與產業的角度 來看,北台都會區域的確出現明顯的集中化,但若在北台都會區域內,則發現空間的集中與蔓延,同時並行。個別的城市並未消失,但是做為一個都會區域(即城市 區域或是鉅形城市)的部分,它們功能與特性都被重新界定了。新的運輸與電信系統使這些都會區域在廣闊無垠的領土內部聯繫起來,以及同時,連結起世界上其他 相似的區域:台北新竹、加州矽谷、與中國大陸沿海的都會區域(主要是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之間,可說經由越界的生產網絡已經形成垂直分工,連結成不連 續的區段。在全球生產網絡的結構中,企業全球佈局的策略是,台灣以優異的製程研發與品質控管能力,做為產品創新的美國與製造業大量生產基地的中國間的接合 點。這個越界生產網絡除了製造業的技術優勢之外,金融服務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於是,全球化地理學由餘留剩下的農村區域所依賴的,大都會區之間連結的網 絡(networks)所造成。在這個新空間結構下,生產關係、階級關係、權力關係、與文化體系都被重新界定,而過去的社會科學無能提供指導規劃與設計實 踐的理論架構。
舉例來說,以芝加哥學/派的功能主義範籌為基礎的舊都市社會學,早就不能提供分析這種快速與大規模的都市化所需的適當概念。即使在1970年代在法國發展 的「新都市社會學」,也歷史地太直接聯繫著西方先進資本主義都市化經驗,而不太能吻合我們面對的,當前都市全球變動的現實。
我們需要新的理論角度,以及新的實踐干預的規劃與設計做法,也是資訊時代專業教育的新範型轉移。注意,理論角度得永遠植基於紮實的經驗研究,以及,與規劃 與設計實踐對話,研究者、規劃與設計者,要有能力認識與干預,正在塑造台灣、中國大陸、亞洲、以及最終全世界未來的社會空間轉化的新過程。
四、資訊化城市的都會區創新氛圍
「歷史上,城市一直都是創新的來源。」彼得‧賀爾(Peter Hall)如是說。賀爾在這篇文章中將都市創新分成三類,分別走文化/智能的、技術/生產的與技術/組織的。本節關於都會區創新氛圍之討論,便是以不同的 創新產業個案,分別為資本市場、設計產業、文化創新產業、Linux開放原始碼的網路技術,進行此三類都市創新之研究。雖然可以在類型上區分成三類,但在 現實的產業發展與創新,卻可能同時包含不同類別。因此,研究關切不在於分類,而在於考察不同產業的特殊性,如何受惠或受限於北台都會區域的空間結構。
首先我們討論作為創新氛圍之基礎的資本市場,因為它集結了最多的資源,經由一定的制度與文化,鼓勵/阻礙創新能量的投入。其次討論設計產業,因為它同時被 先進跨國公司視為秘密資產,與保持優勢的關鍵門檻,也是作為代工起家的台灣製造業轉型與升級的要素。最後討論生物科技產業,並非因為台灣具備發展生物科技 的良好條件,而是因為政府把它當作重點投資部門,我們關切的,是不具備以基礎研究為核心的台灣,又要以亟需基礎研究的生物技術產業為重點投資的政策,兩者 間的張力。
1.資本市場與企業創新
資本市場與企業創新的結構性關連,在於不同資本面對不同的企業發展階段時,所能承受的風險限度,從承受之風險的高低,依序為天使資本、創投資本、證券市場與銀行。
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產業,過去多半無法獲得銀行貸款,以致於在1990年代股市開放之前,資金多來自標會與地下錢莊。然在股市飆漲且成為政治票倉之後,除了天使資本外,資本市場與企業創新與擴張的結構性關連,才得以建立。
這種結構性關連建立的另一關鍵要素,在於從台灣納入新國際分工發展經濟以來,經由製造業所累積的巨大財富,使得台灣社會的游資充沛,先是透過房地產,然後 是股市,而進入資本市場。排除股市炒作、社會貧富收入差距拉大、政府護盤等副作用不談,以股市為核心所建立的資本市場,及其豐沛的資金,對於台灣產業升 級,乃至順利連結上國際生產網絡與全球佈局,助益甚大。
這些由製造業累積所轉化的資本,以及以資訊電子業為骨幹的北台都會區域的空間結構,雖然給予資本市場豐沛的資源,但也同時驅使資本與企業創新朝向服務於資 訊電子業的代工優勢與全球佈局。如此,連帶使得台灣的生產者服務業,尤其是投資顧問、國際金融、廣告行銷等,不如幾個知名的全球城市來的蓬勃。台灣的創新 企業因而多集中於製程與管理,而非長期的基礎研究;投資標的多為主領導產業於生產鏈上下游公司,而非有潛力高利潤的新公司;強調靈活快速品質穩定的價值, 而非原創性;要求短期套現,而非長遠經營。
2.設計產業
台灣的設計產業,最初是跨部門整合的生產機制,到了1980年代中期,出現了設計部門外部化的現象,成長的關鍵分水嶺在1985年,從不到50家,快速成長到1993年的近500家,十年內成長了10倍,不過自1993年之後,出現滑落的現象。
1985到1993年的快速成長,與彈性生產及台灣中小企業的體質有關,1993年開始的下滑,和企業的跨界生產全球佈局、下游勞力密集產業外移等有關, 這幾個時間點,符合台灣製造業的轉型:台灣從傳統製造初級產品零件或簡單加工出口的勞力密集產業,轉向資本密集的資訊電子業,以及廠商必須設法提高產品的 附加價值,方能留住訂單。這就解釋了為何一方面台灣傳統製造業(多屬下游勞力密集產品)大量出走,而設計業卻同時興起。
外部化之後的設計公司,規模極少超過十人,多為中小企業,究其原因,一方面可以減少投入產品研發的龐大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快速回應委託製造廠商的需求,成為獲得代工訂單的利器。這正反應了台灣設計業在整體台灣經濟結構中的定位。
然此脈絡也使得台灣的設計業,經常必須顧及製造的可行性而多所掣肘,造成業界符合台灣設計師的產品設計能力評價為「原創性不足」。銅板的另一面,則是先進 的跨國企業,除了藉由銷售通路與品牌知名度來鞏固自身的設計優勢之外,同樣認知到
- 創新設計乃屬於「秘密資產」,
不僅不輕易教授,反而還要求以智慧財產權的 保護來提高學習障礙。
回顧台灣的工業化歷程,其實是建立在新國際分工與後來的彈性生產的結構上,所以未來台灣經濟成長的契機,關鍵也將會是能否做為全球資本前進大陸的灘頭堡,相應之下,設計產業在台港未來的發展契機,以應該決定於能否整合製造業,協助共同達成前述的目標。
3.生物科技產業
生物科技產業的全球兢賽,乃是以美國為超大核心的不均分佈,之所以如此,與生物技術產業的特性有關。它不同於半導體產業,生物技術無法廣泛地修正既有的技 術,成為新的商品,因而缺乏一個「早期可榨取的市場利基」,因而阻礙了新公司的生成。不同於電子產業,無法預期融資後的回收時間,因而降低外來資金的投資 興趣,但它偏偏又因需長期研究反而亟需外來資金的支持,兩相矛盾之下,使得小公司花在生存上的心力遠甚於成長的表現,從而阻礙小公司演化為大公司的可能。
這種既需基礎研究,又需大量資金長期投資的產業,其實與前述的台灣創新的條件與氛圍,大相逕庭,因而台灣生技產業只能表現出與設計業相似的特徵,技街上偏 向國外技術轉移代工或檢驗服務,類別上集中於新藥研發、檢驗試劑、醫療器材、人類用診斷產品與農業科技。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因為進入門檻較低,一方面則是 因為投資期短,回收較快。同樣符合前述資本市場與企業創新的結構性限制。
這種與台灣產業結構相左的產業,也許短期看來,成果極為有限,但是就台灣下一階段的發展來考量,也許的確有投資的必要。因此當前在資源的配置上,投石問路 的態度比較適當。政策輔助的標的,在初期最好仍是以應用(例如製藥、檢驗試劑)為主,專業區的重點,除了讓相關科學家,有機會碰撞火花之外,建立與創投的 制度性關係,必不可少。只是以台灣金融市場的結構來看,懂得在關鍵處著力的政策鼓勵為必要的驅動力量。
http://3why2how.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