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啊 !

來人啊 !

always

.............. is always experimenting with new features aimed at improving the ......... experience

網誌存檔

K=M的n次方

Infinite wisdom can create wealth
智慧可創造無窮財富

星期三, 8月 31, 2005

網路創業家》既解放又破壞的力量──craigslist

網路創業家》既解放又破壞的力量──craigslist


這一陣子,大型網站一年流量成長率高達三位數的情形十分少見,craigslist卻是其中的異數。尼爾森網路評等(Nielsen/NetRatings)的數字顯示,2005年4月,craigslist的頁面瀏覽量(page views)比一年前增加130%,而拍賣網站eBay的成長率不到0.5%。

這座「社區服務」網站,今年8月滿十歲,是個幾乎什麼東西都找得到的分類廣告網。每個月都有無數訪客在這裡張貼「啟事」,尋找異性朋友、公寓、室友、躺 椅、就業機會、人生建言,以及只有老天才曉得的其他什麼東西。有人在這裡賣衣服、舊家具、汽車,甚至房地產,或者捐贈二手貨。他們交換產品、服務、對某些 事情的看法。


生活上需要的一切,食、衣、住、行、育、樂、愛,可以在這裡「一次購足」,不必透過中間商,絕大部分時候不需要付費給網站。

簡單的說,你可以把craigslist想成是一塊布告欄,只是這是網際網路上一塊非常巨大的布告欄。任何人需要任何東西,都可以來布告欄前面,看看別人貼出來的告示,或者把自己需要的東西貼上去。就是那麼湊巧,往往有人能夠滿足你的需求。

其實,craigslist最早只是一份電子郵件新聞信。1994年,系統安全架構師克瑞格‧紐馬克(Craig Newmark)在嘉信理財公司(Charles Schwab)服務,鼓吹證券經紀業使用網路。他發現,許多人都在幫助別人。

1995年初(依照網際網路的標準,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他想,自己也應該做點類似的事情,於是設計一張簡單的電子郵件清單,把他認為舊金山當地最酷、即將舉辦的藝術、科技活動列表,寄給朋友參考。朋友又把他的電子郵件轉寄給別人。

他的電子郵件透過口碑傳了開來,就像恣意蔓延的葡萄藤,成了舊金山灣區電腦玩家圈到處流傳的藝文活動參考指南。收到信的人開始要求增加更多 的內容,例如事求人的消息,紐馬克照辦不誤。新的讀者也把他們得知的消息寄給紐馬克。這份清單的效用,就這樣隨著會員人數的增加而提高。

紐馬克表示:「可以這麼說,我只有一個點子,每一件事情都來自社群。」閱讀人數與日俱增,他的新聞信成了線上跳蚤市場和就業市場,也可說 像是社區的布告欄。不久,電子郵件清單變得太長,紐馬克決定將相關的訊息張貼到網際網路上,一座線上社區因此誕生,網站名稱沿用朋友們給他的電子郵件清單 取的暱稱。

一個人的地方性電子郵件清單,就這樣搖身而為一座社區市集和資訊寶庫。幾年內,它成了北加州網路嬉皮和其他人找活動、工作、住宿,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地方。

2000年,其他地方要求設立「布告欄」的電子郵件開始湧進,craigslist的構想很快就擴展到北美其他各大城市。它在電腦族的生活中占據了特殊的地位,並且成為雇主尋找創意十足、士氣高昂人才的最新選擇,不必再依靠報紙的分類廣告。

沒有留言: